01 样本制备阶段
1.1 样本纯度与浓度控制
A、纯度要求:样本中若含有细胞碎片、脂蛋白或其他杂质,会干扰成像。建议通过超速离心法(如100,000g离心纯化)或试剂盒进一步纯化外泌体513。
B、浓度调整:外泌体悬液浓度建议为5 mg/mL左右,需通过稀释梯度(如25倍、50倍、100倍、200倍)优化成像效果。浓度过高易导致颗粒堆积,浓度过低则难以捕捉目标结构。
C、样本保存与处理:
短期保存:4℃保存不超过1~2天,长期保存需分装后置于-80℃,避免反复冻融导致外泌体破裂。
D、解冻处理:从低温冰箱取出的样本需快速冰上溶解并混匀,防止聚集或降解。
02 铜网处理与样本装载
2.1 铜网选择与预处理
A、推荐使用300目碳支持膜铜网,以增强外泌体吸附效果。
B、清洗铜网:负染前需用去离子水(DI水)清洗铜网,去除残留盐分(盐结晶会干扰导电性和成像)。
2.2 样本滴加技巧
A、用移液枪取5-10 μL样本滴加至铜网表面,静置10-15分钟使外泌体充分吸附。避免滴加过量导致液体溢出或干燥不均。
B、吸干多余液体时,滤纸需从铜网侧边轻触吸液,避免直接接触样本区域。
03 染色与负染优化
3.1 染色剂选择
A、醋酸双氧铀(UA):效果最佳,但具放射性,操作需佩戴防护设备,染色时间控制在1~2分钟。
展开全文
B、磷钨酸(PTA):更安全环保,但需优化染色时间(0.5-2分钟)和pH值(6.5-7.0)。
3.2 染色常见问题
A、染色不均:可能因样本未充分固定。建议先用2%戊二醛固定样本,再染色。
B、背景过深:染色时间过长或染色剂残留过多,需缩短染色时间并用滤纸彻底吸干。
04 电镜操作与成像分析
4.1 电镜参数设置
A、加速电压通常设为80-120 kV,放大倍数建议为50,000-100,000倍,以清晰捕捉30-150 nm的外泌体结构。
B、避免长时间曝光导致样本损伤,优先使用低剂量模式(Low-dose mode)。
4.2 图像判读要点
典型形态:外泌体应呈茶托状或杯状,边缘有双层膜结构的亮圈。无膜结构的圆球可能为脂蛋白或蛋白聚集体。
4.3 区分干扰物:盐结晶呈规则几何形状,细胞碎片则形态不规则,需通过多区域拍摄确认。
05 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