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读繁体《诗经》,发现许多美好的字和词汇如今都看不到了,比如草字头的许多字,都不认识,只能揣摩着是哪种植物……好可惜啊,繁体字能恢复吗?
说到简化字,人们往往会有种误解,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做的事,甚至不少人以此立论愤激地批评说我们丢了中国文化之魂。殊不知,这些人连基本的常识都搞错了。
简体字,应该理解为一种简化形式的汉字,是针对繁体字而言的,它产生的基础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识别、书写和传播。古代有异体字,就是一个字有多种写法,都不算错,但从外形上看确实不一样,笔画少的叫简体,笔画多的叫繁体。
简化字的历史甚至和甲骨文一样漫长,这是可以想见的,当一个特别难写的字刚出来时,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,会对它进行简写,只要别人能看懂即可。所以现在去看甲骨文、金文中,就有不少简体字。据统计,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有80%都是从古代传下来的,所以如果你去看明清时代的小说,即便没有专门学习过繁体字,依然可以看懂讲了什么故事。
空口无凭,我们举几个例子。简体字中的“汉”来自汉代的草书,在东汉《章帝千字文断简》中就有这个字。来自汉代魏碑刻上的简体字还有“万”、“来”、“无”、“干”等。在古代,这些简体字因为不如繁体“规范”,所以还是流行在民间居多,一些高文大册、大雅之堂的正式场合用的仍然是繁体字居多。
展开全文
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,不知道你们高中的数学老师有没有在写“增函数”的“增”的时候以一个“左土右中”的字来代替。这种写法,不需要解释,因为它遵循了形和音的双重规律,一想就能知道是什么,但它却是是不规范的。
简体字历来有之,从汉魏六朝的碑刻、唐代的写经、宋代以后的民间文学作品、近代解放区创造的“解放字”等等,都是简化字的来源。所以,简化不是来自一时一地,也不是某几个人拍桌子就能决定的。它是历史的产物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建国后,为了使更多人能短时间内掌握常用字,对笔画数多的字进行简化,也是必由之路。从长远来看,我们是因此受益了,而不是文化受损了。
当然,怎样对字形进行简化,以及在简化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字的原意,也是文字简化可以考虑的事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