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:杨氏模量(拉伸刚度)
G:剪切模量(剪切刚度)
𝑣:泊松比
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下:
1.材料为各向同性(Isotropic)
2.线弹性行为(Linear Elastic)
3.小应变范围(Infinitesimal Strain)
4.连续均匀介质(Continuum, Homogeneous)
这个公式的意义非常重要:
当你已知某种材料的 E和 G,你就可以计算出泊松比;
反过来,在有限元分析(FEA)时,如果你只知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,也可以计算出剪切模量用于仿真。
当你已知某种材料的 E和 G,你就可以计算出泊松比;
反过来,在有限元分析(FEA)时,如果你只知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,也可以计算出剪切模量用于仿真。
这让泊松比成为力学分析中不可缺少的“参数补全者”。
03
泊松比的工程意义:这些场景真的用得上!
1、判断材料的体积变化能力
泊松比接近 0.5:几乎不可压缩(橡胶、液体)
泊松比越低:材料在变形时体积变化越大(泡沫、软质结构)
泊松比接近 0.5:几乎不可压缩(橡胶、液体)
泊松比越低:材料在变形时体积变化越大(泡沫、软质结构)
在密封件设计中,泊松比是判断材料压缩后是否“撑满”密封腔体的关键指标。
2、有限元仿真中必须输入的参数
在 ANSYS、Abaqus、COMSOL 等结构仿真中,泊松比是与弹性模量配套输入的基本参数,尤其对三维受力状态、接触分析、薄壁结构等问题影响巨大。
3、理解“刚性 vs 韧性”的材料倾向
高泊松比:材料横向反应明显,柔软、有弹性(如橡胶)
低泊松比:材料横向反应弱,刚性高但易脆(如陶瓷、硬泡)
高泊松比:材料横向反应明显,柔软、有弹性(如橡胶)
低泊松比:材料横向反应弱,刚性高但易脆(如陶瓷、硬泡)
这也解释了为何刚性强的工程塑料(如PA、PBT)通常泊松比较低,而软性材料(如TPU、硅胶)泊松比更高。
4、解锁负泊松比材料的新功能
有些特殊材料,如蜂窝结构、auxetic 超材料,在拉伸时横向不是变细,而是变宽,这意味着它们的泊松比为负。
这种反直觉的材料在缓冲、防护、航空航天和智能结构中有着巨大潜力。
04
如何在材料选型中使用泊松比?
应用场景
泊松比建议
工程意义
密封垫片
≈ 0.49
压缩后体积变化小,密封更稳定
结构刚性件
0.25~0.35
横向变形少,刚性好
防震吸能结构
< 0.2
容易发生横向变形,吸收冲击能
生物仿生结构
≈ 0.45
模拟组织柔软形变行为
智能结构/超材料
< 0
实现特殊反应结构,拓展结构功能边界
应用场景
泊松比建议
工程意义
05
泊松比在工程设计中的用途与意义
✅ 1.评估材料体积可压缩性
泊松比是唯一能反映材料“是否等体积变形”的参数。
泊松比 ≈ 0.5 → 几乎不可压缩,典型如橡胶
泊松比 < 0.3 → 可发生体积压缩,适用于吸能与缓冲
泊松比 ≈ 0.5 → 几乎不可压缩,典型如橡胶
泊松比 < 0.3 → 可发生体积压缩,适用于吸能与缓冲
下期我们讲讲,第一感觉“自由体积大的材料更容易被压缩体积”为什么是错的!
✅ 2.有限元仿真输入的必要参数
工程仿真中,弹性模量 E、剪切模量 G、泊松比𝒱三者通过如下关系互相转换:
E = 2G(1 + 𝒱)
缺一不可。尤其在复杂三维受力场景(接触分析、封装、热力耦合)中,错误的泊松比将导致显著仿真偏差。
✅ 3.理解刚性与柔性的材料倾向
泊松比较高的材料(接近 0.49)
通常表现出更柔软、更具韧性的特性。
在受力形变时,这类材料更容易发生变形,对外部形状的贴合性更好,因此在需要柔顺贴合的场合表现优异。
典型材料如 TPU、硅胶等。
通常表现出更柔软、更具韧性的特性。
在受力形变时,这类材料更容易发生变形,对外部形状的贴合性更好,因此在需要柔顺贴合的场合表现优异。
典型材料如 TPU、硅胶等。
泊松比较低的材料(低于 0.3)
通常表现为更脆、更硬的性质。
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,其横向尺寸变化较小,具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。
典型代表如 玻纤增强 PA66等高刚性复合材料。
通常表现为更脆、更硬的性质。
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,其横向尺寸变化较小,具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。
典型代表如 玻纤增强 PA66等高刚性复合材料。
06
材料选型时泊松比参考建议
应用场景
推荐泊松比范围
理由
密封垫片
≈ 0.49
压缩后体积不变,封闭性强
刚性结构件
0.25~0.35
横向膨胀小,维持形状精度
防震吸能层
< 0.2
横向压缩大,吸收冲击能量
生物/仿生结构
≈ 0.45
模拟柔性组织,变形协调
智能结构/超材料
< 0 或特设
结构功能主动响应(如拉伸变宽)
应用场景
推荐泊松比范围
理由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